310个市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7%,14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列统投资完成率131.6%,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入园率提高到90%……2024年,镇江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全力拼项目、拼产业、拼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定步伐。
日前,镇江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谈沁磊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镇江发改部门将聚焦项目建设、聚力产业发展,更大力度开展项目攻坚、加快园区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加压奋进、实干争先,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创新引领产业强市的发展重任。
记者:镇江的“新春第一会”连续5年聚焦产业强市主题,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联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作为综合经济部门,镇江市发改委提出要在项目攻坚、产业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请问,今年,发改部门将有哪些具体举措来筑牢项目“压舱石”,打牢产业“顶梁柱”?
谈沁磊: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新春第一会”精神,在抓项目、扩投资上持续攻坚发力,“提档升级”市发改委“24干将”综合服务团队,实施项目落地前综合评估、建设中跟踪服务、投产后效益评价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周末不打烊,服务不断档”,及时破解制约项目签约、建设、投产堵点难题,全方位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快落地、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快达效。
一是深入开展“前评估-后评价”。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前评估-后评价”工作机制。今年,我们将坚持市、县两级联动,对工作体系进行优化提升,进一步把好项目准入关口、强化对履约建设情况的评判,确保项目应评尽评、科学评价,不断提升项目的含金量“贡献度”。
二是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发挥市、县、园区三级的项目推进作用,紧盯21个省重大项目和351个市重大项目,坚持“24干将”每周末调度和重点问题联审会办,“穿透式”破解制约项目的用地、环保、融资等问题,确保省重大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市重大项目6月底前开工率达到85%、三季度全部开工,省市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突破610亿元,真正做到“周末不打烊、服务不断档”。
三是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发挥“两重”“两新”政策的带动效应,紧紧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做好谋划争取,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统筹好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建安投资等各类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5.1%以上。
记者:开发园区是产业强市的主阵地、项目攻坚的主战场。今年,镇江市发改部门提出,要进一步拓展战略空间,在建园区、谋发展上持续发力。请问,今年镇江发改部门将如何继续做好园区整合这篇大文章,为推动镇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谈沁磊:一是持续深化园区改革。不断健全园区管理体制、薪酬制度、招商体制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大党工委”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实质性整合,推动园区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二是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力度,确保2025年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100亿元。推动各园区积极招引培育“链主”企业、头部企业、腰部企业,推动重大制造业项目入园率、制造业项目占全市比重分别保持在95%、90%以上。利用特别国债等支持政策,推动园区有针对性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培育引进优质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和企业,精准匹配园区产业发展需求。
三是推进园区共建共享。加快推进镇江高新区和丹徒区共建共享区建设,聚焦船舶海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用好港口码头资源,力争在起步区尽快实现项目落户。优化官塘创新社区体制机制和开发模式,推进官塘创新社区和韦岗片区联动发展。
四是强化资源要素整合。着力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加大对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全年盘活园区存量用地不少于4200亩,力争储备更多集中连片工业熟地,加快实现“地等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能耗、产业政策、专项资金、金融支持等要素的统筹,全力保障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记者:近年来,镇江市发改委持续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奋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用“镇合意”让企业和群众“真满意”。今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镇江市发改委有哪些部署,怎样为产业强市提供最优软环境?
谈沁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久久为功打造营商环境“镇合意”,真正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宗旨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出台《镇江市“镇合意”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行动方案》,推出年度营商环境建设“任务清单”,全市“一盘棋”抓好营商环境提升。以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经典案例评选等为抓手,促进全市上下拉长板、补短板,打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
二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试点,优化6项监管措施,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问题,为企业安心经营、专注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法治化环境。
三是持续做好企业服务。联动全市相关部门,连续第3年开展号“惠企‘镇’行”分行业走访服务,配套建立“部门挂钩联系企业机制”,以实际行动破解广大经营主体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让暖企服务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四是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深化“三个一”信用修复“镇江模式”,确保我市失信企业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补短板、拉长板,认真抓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丰富“信用+”应用场景,探索推进信用融资服务,实现全国城市信用排名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