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关于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B0111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A

B

C

                                                      

2024〕镇发改提字第11

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B0111

提案的答复

叶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新兴产业企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新兴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兴产业正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产业主导权的关键。我市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主要开展工作

(一)持续培育壮大“四群八链”

制定《2024年制造强市镇江行动工作要点》,实施强链延链补链暖链行动,逐链建立企业分级培育库。全年“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巩固提升高性能材料、新型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细胞与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力争更多链群在省“1650”产业体系中有影响、有份量、有竞争力。

(二)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基础关键薄弱环节,聚焦“1650”产业体系急需突破的方向,摸排储备一批贴合产业实际、符合发展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推动实现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利用科研创新成果,积极开展省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积极申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新技术新产品供需对接会,加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制定《科技招商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围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引进落户一批高科技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科创平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量。

(三)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立足我市实际,起草印发2023年镇江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科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2023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较2022年提高0.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列全省第3位,进位幅度列全省第1位。大力推广5G融合应用,新增5G融合应用项目10个,创建国家级5G工厂2家、省级2家。积极争创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举办数实融合 智引润州”——2023阿里云创峰会暨长三角(镇江)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微软中国2023年合作伙伴高管大会镇江企业高管研讨会分论坛、数字赋能增长·商业驱动新能数字经济沙龙研讨会、镇江市数字经济产业科技与人才工作论坛、智改数转走进船舶海工产业链对接活动等一系列数字经济主题活动,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去年全年为6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诊断全覆盖。强化诊断成果落地,组织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重点项目200个以上,集聚资金、人才、软硬件产品等资源要素供给,新增省级以上示范车间(工厂)15个、星级上云企业78家。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关键工序数控化、经营管理数字化提升项目,全年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

(四)聚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围绕钢铁、建材、造纸等传统行业,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行动,编制《2024年市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清单》,推进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超130亿元,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围绕眼镜、食品、轻工等行业,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产品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助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大绿色化转型力度,成功举办碳达峰碳中和2023金山峰会,围绕双碳推进和强链聚链,全面启动八大行动,推出124项产品技术需求,低碳镇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加速建设,双碳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发电企业碳排放权履约交易步入正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22.6%,全市低碳绿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新增省级绿色工厂达39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达159家。

(五)壮大优质企业群体

坚持把企业发展壮大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健全完善梯度培育机制,着力支持打造一批优质企业群体,更好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跃升。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滚动建立产业链头部领航企业、潜在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培育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去年全年新增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名单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家。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实施专精特新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服务专员制度,去年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单项冠军企业1家。加强“小进规”企业培育,强化部门沟通,紧盯应税销售1500-1800万元企业培育库,精准施策,推动小微企业、新招引企业成长,去年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科小”专项、规上企业研发“破冰”专项,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规上工业企业“规转高”,加快构建“育小树、培新树、壮大树”培育体系,打造以独角兽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创新企业梯队。

(六)不断拓宽引才渠道

实行“一计划一大赛”的引才新模式,深入实施“金山英才”产业强市计划,定期举办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着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出台《镇江市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着力吸引镇江籍青年人才,特别是大学生回镇就业创业。出台《镇江市产业链人才赋能计划》,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只要是企业认可、镇江需要的,不论学历、不唯帽子,年薪达50万、30万以上的,可直接认定为D类、E类人才,享受人才“镇兴”行动相应政策待遇。推动科教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鼓励重点产业链企业与高校开展对接合作,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每年推荐10名左右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荐50名左右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推动校地合作、校企联合共建重点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建设科学仪器资源、检验检测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合作开展订制班、联合班,对经市人社部门备案的校企合作定制班给予最高5万元办班补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更好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抢抓发展新机遇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引导科技创新

一是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四群八链重点产业链卡链处”“断链点,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里程碑等机制,实现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二是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中国技术交易所(镇江)绿色技术交易服务中心、镇江市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功能,构建成果项目库;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利用在镇高校优势学科,加强校地会商;三是加强科创载体建设,支持江苏大学围绕智能农业装备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鼓励江苏科技大学围绕船海优势学科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四是注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创新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牵头或参与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持续共建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二)加快产业创新

一是围绕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育中小科技企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行动,加强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新材料推广应用示范项目认定,持续推进规上企业研发破冰行动,加快推动规转高”“高进规,推动各地加强科技招商,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推动企业智改数转,迭代优化“智改数转”服务资源池,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三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加强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发力数字消费、网络游戏等细分赛道,推动“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科创主体赋能。四是抓紧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谋划打造未来产业创新服务支撑平台,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谋划布局零碳负碳、第三代半导体、深海空天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我市未来产业体系

(三)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持续加大产业用地保障,引导土地要素主要投向开发园区、主要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产业项目,加大闲置和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形成更多连片产业熟地。二是强化产业人才队伍支撑,加强人才人口导入相关问题研究,深化人才镇兴行动,优化“1+2+3+N”人才政策体系,统筹实施一揽子人才计划,开展金山英才周、招才引智“镇江日”等活动,健全创新人才、产业工匠、青年人才等分类招引体系。三是强化金融赋能,健全三帆两金一甘露金融服务体系,全力调动各类金融主体积极性,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推动设立市级层面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或未来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撬动社会资本。四是提升园区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园区建设提升年行动,全力推进“10+11+5”园区提档升级,推动各开发园区全面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园区内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新招引科技企业400家以上

(四)优化体制创新

一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任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解决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持续打响“镇合意”营商环境品牌,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接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行动方案,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事项清单落地落实,拓展简政放权深度,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持续激发科技体制动力活力,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加大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成果转移转化、科研权益分配等改革突破,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的制度机制。四是构建双向开放新优势,持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招引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持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深化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加快项目、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

(五)发展绿色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制造行业和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通过组织系列“双碳”研发项目,认证推广绿色产品,强化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着力推进市(区)全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和市场化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10%以上;梯次推进省级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建设,有序建设新型储能。三是推动企业加大绿电使用力度,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有效应对绿色供应链信息披露和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

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620

签发人:石子刚

联系人:仲楠

联系电话:84425335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