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对照《镇江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镇办〔2021〕48号),市发展改革委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现将2024年度相关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领,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打造美丽镇江,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稳定性。完成了《镇江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优化水源地保护布局,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在牵头编制“十五五”规划过程中,我委将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配合生态环境局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聚焦政策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在《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基础上,制定并印发《镇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分2025年、2030年两个阶段,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节能降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科学提出我市碳达峰阶段性目标任务。同时,着眼于促进和保障相关重点领域工作的落地落实,督促相关部门推动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达峰方案的研究和制定,目前已印发6个方案。二是深入谋划推进“双碳”重点工作。制定印发《2024年镇江市碳达峰碳中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围绕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低碳安全能源利用、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低碳城乡建设等8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八大行动,定期调度相关部门“双碳”工作推进情况,保障“双碳”工作有序有力推进。三是稳步推进“双碳”试点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和企业,积极组织各地开展试点申报工作,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具有良好工作基础、具备“双碳”试点建设条件的板块和园区进行动员。扬中高新区申报(近)零碳园区试点,美科太阳能和赛维尔申报低碳供应链龙头企业试点,中节能和金东纸业申报能效标杆企业试点。各申报主体均根据自身“双碳”工作基础,制定切实可行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试点建设方案。
三、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实施年度预算目标控制、季度通报、月度调度管理制度,对耗煤企业采取清单化管理。逐步推进丹阳兴联热电、金东纸业、大东纸业、镇江发电小容量煤电机组关停、淘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截至2024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350.3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286万千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88.06%和71.7%。全市域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市开发建设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总规模达207.91万千瓦,同比增长64.38%。二是稳步推进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系统谋划项目建设,协调要素资源保障,全力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2024年市级能源领域重大项目41个,当年完成投资55亿元。储能方面,国网新源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两台22.5万千瓦机组提前半年投产发电,全部6台机组将于2025年实现投产运行;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苏南成品油管道句容段迁建项目于2024年8月全部建成,国家管网128阀室至大港超高压天然气管道工程稳步推进;新型电力方面,全球最大的嵌入式交改直——五峰山交改直一期工程2024年4月竣工,通过该通道,每月可将5亿千瓦时苏北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我市消纳。三是加速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贯彻落实绿电“三进”(绿电进江苏、绿电进园区、绿电进企业)工程,进一步完善绿电绿证工作体系,推进我市绿电与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建立镇江绿电绿证服务站,为全市用能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绿电绿证服务,满足镇江企业清洁绿色用能需求,拓展绿色电力消费渠道。开展多元化宣传,引导企业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共识与行动,推动以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发展。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断攀升。
四、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培育新兴动能
一是做“加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牵头制定并印发了《镇江市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意见》(镇办发〔2024〕14号),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等成长型未来产业。编制出台《镇江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镇江市新型储能及氢能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不断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2024年,成功帮助“江苏省炎症相关疾病精准诊治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申报成功率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83.3%。二是做“减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契机,推动用能设备更新,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对标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推动低于基准水平或限额值的“两高”项目,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前期审批的“两高”项目开展全面自查自纠,逐项排查项目手续批复情况、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指标落实情况、相关承诺履行情况等,督促加快问题项目整改。
五、加强能耗双控管理,把好项目准入关口
一是完善节能审查制度。制定并印发《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细则》,把好节能降碳“源头关”,进一步衔接“双碳”战略,明确节能审查工作导向,强化分类管理,明确项目审批权限,着力提升节能审查效能。2024年,我市审批通过的新建类或改扩建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共29个,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24.94%。二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聚焦招引项目质效,建立前评估-后评价机制。制定实施重大产业项目评估办法,创造性设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标杆值、控制值、限定值三个参照标准,通过要求新上项目对标对表(拟建“两高”项目亩均产出为基准的1.5倍以上),对拟建“两高”项目进行会商联审,倒逼企业提高产出效益、提升能效水平。实施在建、拟建、存量“两高”项目动态化管理,会同市节能监察中心,以项目手续批复情况、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指标落实情况、相关承诺履行情况等为重点,开展节能审查专项自查自纠工作。三是有序开展节能验收工作。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要求,加强“十四五”已投产新增用能项目节能验收管理,对已投产的项目,确保其能源利用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未达到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整改,直至其达到相关标准。
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一是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清单管理机制。联合人行镇江分行、镇江金融监管分局持续更新扩充并动态调整市级绿色企业清单(白名单),实施精准对接,以精细化金融支持更多绿色企业,推动金融服务全覆盖。2024年,共印发两批绿色金融清单,涉及企业67家,全年累计对名单内44户绿色企业提供214.45亿元授信。全省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落地镇江。二是持续优化升级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以构建能源辞典和“双碳引擎”为目标,以服务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指导企业节能降碳为核心,进一步推动碳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和用能数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02家重点用能单位实现了用能数据在线监测。此外,创新性设计节能审查模块,汇总整合项目节能报告、节能审查文件及节能验收报告,实现了节能审查工作的线上化、闭环化管理。三是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制定出台《镇江市2024-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开展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处置、废塑料再生利用等行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四是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长效机制,在正式印发的《2024年镇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工作方案》中,明确在环境保护等领域按照国家、省出台的各类评价标准规范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五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全面落实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政策,已出台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对于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执行特种用水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作用,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已达到补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以及污泥处置成本并有一定盈利的标准,促进污水处理行业良性循环。
2025年,市发改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扛起“共抓大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书写美丽镇江建设新篇章。